html模版中科院老科學傢團到臺州來科普,105場!


《碳元素的科學傳奇》、《親近地球三極》《神奇的載人航天》……近日,郭傳傑、高登義、夏青、郭曰方、陸龍驊、石磊等科學傢來到臺州,為中小學生和廣大市民奉上瞭105場精彩的巡講。內容涉及環境氣象、南北極氣象、化學、航天、衛星與導航、科學人文等多個領域。他們富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講座,為臺州聽眾打開瞭一扇感知科學、瞭解科學、通向科學的窗口。這些科學傢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傢科普演講團的成員。

通俗幽默

他們這樣做科普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中小學生普及晦澀高深的科學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直觀的圖片,開放平等的互動,是科學傢們的拿手好戲。據科普演油煙異味處理講團負責人介紹,演講團選用科學傢除瞭看重其科研成就,對他們的講課技巧也提出瞭很高的要求,有時候,科學傢們往往要試講好幾次才能通過。

“由於太空失重,女航天員洗頭要帶幹洗劑,頭發長就是麻煩,男航天員刮胡子要用吸塵器,免得胡子渣飄到鼻子裡。”在玉環城關實驗小學,中國航天報社原總編輯、中國宇航出版社原副社長石磊這麼描述宇航員的太空生活。在談到“特種碳纖維是神舟飛船的防熱服,到1600度燒掉一層,再到1600度又燒掉一層。”時,她幹脆點開打火機,現場演示驗證瞭碳纖維的高防熱性能。為瞭讓學生們身臨其境體會航天員的日常訓練,石磊還現場挑選一名同油煙處理DIY學做瞭離心實驗。

“最軟最硬都是它,最老最新也是它。最黑最亮就數它,最弱最強還是它。大千世界生機旺,更是因為有瞭它!” 在溫嶺大溪三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黨委書記郭傳傑用一段順口溜開啟瞭他的《碳元素的科學傳奇》,向學生們介紹瞭石墨烯的發現、特性及應用。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高登義則用近百張照片,帶聽眾上北極、下南極、登珠峰、穿越雅魯藏佈大峽谷。

“如果你們對航天感興趣,可以關註美國的NASA網站,你們對其中的項目感興趣可以向我咨詢相關問題,我給你們當參謀。聽完這次講座,也可以寫一篇感想發到我郵箱,和我談談航空航天。”中國氣象局國傢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夏青在演講最後還留下瞭自己的郵箱,隨時歡迎同學們與他聯絡。

除瞭巡講之外,科學傢們還會與聽眾一起參觀科普教育基地,與“小院士”們面對面交流,給學生觀看、使用他們的風雲衛星模型、北鬥定位模塊等“寶貝”,並贈予學生們中科院的院徽、航天紀念照片等。

因材施教

他們油煙處理規劃準備很充分

除瞭課上深入淺出的講解,這些科學傢面對不同的人群也會做有針對性的演講。

面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會就一些課本裡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補充:有永遠不會臟的衣服嗎?火箭靠什麼動力飛上天?什麼是分子機器?面對傢長群眾,他們會講一些道理,比如“恨化學這是不對的,這門學科應該受到重視。如果人們都有一顆公德心,化學才能造福人類。”面對機關公務員,他們也講講政治,談談科學傢的精神和情懷。

記者註意到,這次臺州之行,每位科學傢都至少準備瞭兩套課件。比如,高登義的《親近地球三極》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南北極的故事》適合小學生;郭傳傑《碳元素的科學傳奇》、《奇妙無窮說化學》適合中學生,《化學:世界因你而恐懼還是精彩》、《化學與計算機》適合高中生、大學生;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的《導航衛星就在你身邊》適合中學生、大學生、公務員,《航天與氣象小故事》適合小學生 、中學生,《太空氣象站》適合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公務員。

豐富紮實的知識儲備、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精心細致的準備工作,讓這些科學傢的講座場場爆滿。聽眾中,既有七八歲的孩子,也有七八十歲的大爺大媽,還有不少中年人推掉手頭的工作專程跑來聽課,甚至有學校直接預定瞭明年的講座。

敬業謙遜

他們的精神感染所有人

2010年起,臺州市科協開始邀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傢科普演講團來臺州作巡回科普演講,至今已經安排瞭654次場,講學量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這些科學傢帶給臺州民眾的不僅是科學知識,其嚴謹敬業的精神和謙遜有禮的態度也深深的感動瞭所有人。

在臺州市圖書館的講座中,郭傳傑看到聽眾大多是市民。於是臨時把演講題目改為《何以成為科學大傢?》。這時有聽眾問道“您是怎麼成為科學傢的?”郭傳傑回答說:“這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大傢,而我隻是科學小傢,現在,我就來帶你們一起緬懷科學大傢的傢國情懷。”

“郭老師在化學領域地位頗高,卻能對餐廳排油煙自己作出如此謙虛的評價。”提到這個細節,臺州科協科普部負責人王茂文很是感慨,而讓他更為感動的還有之後發生的另一幕。

由於更換瞭演講題目,講座結束之後,有聽眾反映:自己是來聽化學的。當時已經是中午11點多瞭,本來是午飯時間,但郭傳傑當即決定再講一場化學知識:“有這麼多人對化學感興趣,我很開心。”於是,這場講座從早上9點30分一直持續到12點30分。

科學傢們讓人敬佩的遠不止這些。據王茂文介紹,這些科學傢一般都要提前20分鐘到場,做演講前的準備工作。有一次,工作人員想讓夏青老師多休息一會兒,就沒有提前來接他,結果,這位老科學傢很生氣,路上一個勁兒的埋怨工作人員:“你們要給我時間,我要提前去為學生們準備課件啊。”而另一位老科學傢李競,則有一句口頭禪:不能讓學生們等我,我的1分鐘就是200個學生的200分鐘。

他們讓科技在你身邊

實際上,這次臺州之行,隻是中科院老科學傢科普演講團一次再尋常不過的科普活動,這個成立於1997年的科普演講團,主要由中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組成,現有團員51人,平均年齡已有70歲。20年來,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及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500多個市、縣,演講18 000多場,聽眾超過680萬人。他們中有大、中、小學學生和教師,有各級領導幹部,有部隊官兵,也有政府公務員和社區居民。

“我們演講團從成立到現在一直秉承一個宗旨,那就是通過富含科學性、淺顯易懂的科普講座,讓聽眾接近科學、瞭解科學。 我們就像在播撒科學的種子,如果有1%的受眾能夠通過講座有所啟發,或踏上探尋科學的道路,或找到自己成才的方向,我們就知足瞭。”科普團榮譽團長鐘琪告訴記者。

這個道理其實也蘊含在老科學傢演講團的團標裡:一隻小螞蟻在蘋果上爬來爬去,無從下口。這時有一雙手為它掀開一點蘋果皮兒,於是小螞蟻嘗到瞭蘋果的甜頭,鉆瞭進去。這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就仿佛科學知識的寶庫,而科學傢的科普工作就像掀開蘋果皮兒的那雙手,為人們打開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

1534A23805AB549B
arrow
arrow

    DwbcQ4uH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